皮道坚 学术主持
钟经新 台湾大象空间艺术总监
林学明 艺术家
叶欣 主持
林学明:您好,谢谢叶欣小姐,台湾的听众大家好。
主持人:林学明老师是广州市室内设计界的奠基人和创始人,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位大师, 除了设计之外他更热衷于艺术的创作,所以今天他以艺术家的身份来谈他的《触山系列—往来》,另外一位来宾则是中国非常重要的重量级的策展人皮道坚教授。
皮道坚:叶小姐你好。
主持人:皮教授可以说是近30年来当代中国水墨艺术最为重要的评论家,从八五新潮到后来的实验水墨,以及此刻当下的新世纪水墨艺术,他都有长足的观察以及批判。今天要和听众分享他对林学明老师作品的观察与看法。当然可以成就一场这么美的艺术盛宴,我们要特别感谢大象艺术空间的负责人钟经新老师。
钟经新:叶欣好,空中的朋友们,大家好。林老师以身兼作者、设计师的身份用艺术家的角度去诠释从他自己的观景窗的观看所表达出来的语汇,兼有对空间切线的惯性思维的一种敏感度,也把他的生活还有历练,以及西藏之旅的惊险,把当时的状态融合形成内心的底蕴,用排笔的方式刷出他的大风景,我觉得这是一件很感动的事情。尤其当他在诉说一些细节部分的时候,我觉得太惊讶了。
主持人:林老师,我在网络上也看到你很多的设计作品,您在中国有很多精彩的空间设计,我没有想到您的艺术创作也是如此的迷人,可以和大家谈谈为什么热衷于艺术创作这件事,因为对于一位这么成功的空间设计师来说,其实不需要投入这么多精力用在创作上,为什么您还要创作呢?
林学明:我认为艺术和设计是不分开的,设计是受艺术和生活的启发,设计是一个过程,艺术可以为设计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它们两者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
主持人:其实我们看到以前一些艺术家包括毕加索、康定斯基也有为那个年代的剧场和音乐做设计的。
林学明:是的,包括夏加尔也都曾为巴黎歌剧院的天花做设计,刚才提到的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这些大师,他们是艺术巨匠同时也是设计的巨匠,从他们的经历来看;艺术和设计从来都没有分开过。
主持人:对,所以希望在东方也有这样的大师呈现,您是比较少见可以游刃在这两样之间而表现杰出的,所以可见得您一定有很大的热情在绘画艺术的创作。
林学明:是的,我一直都没有停止过艺术创作,只是在每一个阶段有不同的表现。
主持人:所以我从作品中感受到林学明老师对艺术一股强烈的热爱。我很好奇在您的作品里面跟空间的语汇会非常相关吗?因为你本身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室内设计师。
林学明:当然是有的,艺术跟设计是没办法分开的,我的设计里面有我绘画基础的积淀,包括设计中视觉上的点、线、面的运用,这种经验都来自于平时对自然的观察,来自于绘画试验中梳理出来的经验,这样的经验可以作用于设计,反过来在设计里面对空间的处理又可以作用于绘画,所以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主持人:从林学明老师的《触山系列》当中,能深刻体会到设计与艺术其实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所以接下来要请教在中国大陆最为重要的艺术评论家皮道坚教授,您是怎么看待林老师的作品呢?
皮道坚:我觉得中国今天的艺术情境已经变得非常的多元,充满了机遇,有相当一批艺术家他们在认真学习和吸纳了西方现当代艺术的经验之后,非常深刻地认识到,把我们本土的传统文化推入现当代文化视野的必要性。我们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但我们怎样让传统进行现当代的转换,让我们传统的资源为现当代艺术所利用。我想林学明先生就属于这一批艺术家当中的一位优秀艺术家,他很好地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他最近的创作看上去是一种抽象的方式,但这样抽象的表达里融入了很多传统文化的元素,而且这种表达是立足于当下的生命的感知,生活的体验,所以他的艺术让我们感觉到这是我们当代中国人自己的现当代艺术,不是对西方的现当代艺术的模仿、复制。所以他为我们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经验,他的艺术带给我们一种很独特的感受。
主持人:在中国土地中出来的当下的艺术创作,我觉得这是最宝贵的也是最难的,因为必须要有自己的底蕴,才能呈现出来,又不能简单模仿西方或者自己的传统,要做突破,要有自己的语汇。您如何看待林老师这几年的历程?
皮道坚:谈林学明先生的艺术,要从他的出身谈起。他毕业于中国大陆一所非常知名的学院,原来叫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这个学院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完全是纯艺术的,而是和设计和当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密切的联系,也有非常多的杰出的艺术家也出自这个学院,比如吴冠中先生就曾经是这所学校的导师,他也是林学明先生的导师。像张仃先生这样一些艺术界的前辈都给林学明先生的艺术有很大的影响。林学明先生毕业以后一直活跃在中国的设计领域,大家知道,中国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设计领域是走在最前列的,是走在改革开放前沿的,所以西风美语对大陆的设计来说是最早感知的,这样就决定了林学明有一种非常开阔的国际艺术视野,所以他对西方的抽象艺术的感知比国内很多从事纯艺术的一些人要更深入更敏锐,更有了这一层底蕴。最可贵的是,林学明有一种创作、一种表达的冲动,所以他不满足于在设计的领域施展他的才能,他还要追求一种纯粹的个人艺术表达。我觉得这是在艺术追求中最可贵的品质,艺术家自觉地表达他的生活感知、生活体验的那种品质。我在文章中曾经说到,林学明有一次独特的个人经历,他是从死亡线上回来的人,这样一种生死劫难的生命感知,让他对人生对社会,都有一种不同的认识。或者是因为和大家相通的他的一种独特的感知,他很好地找到了一种独特的语言表达出来,我想这是他的作品能够打动我们,引发我们丰富的艺术联想的一个最主要的方面。
主持人:这次的触山系列是跟林老师一段生死攸关的经历而且跟山有关的,请林老师为大家讲述这段惊心动魄的经历。
林学明:2006年我去了一趟川藏,目的是去了解当地的民风。我自己误认为在人生当中没有什么不能逾越的困难。轻视了这次的旅程。我个人对高原适应条件完全无知,登山后我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几乎命丧高山,这是一次在死亡线上徘徊的体会。这次经历警醒了我,让我在生死之间有跟神山通灵的机会。这种感受在我康复之后越来越强烈,我开始放弃并调正了原来的惯性思维,努力挖掘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挖掘自己,也就不断在追溯在高原的体验。从那以后,我不断地推翻自己,甚至否定自我,重整自我。我的恩师吴冠中先生看了我的新作后,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和鼓励,激励我更多地投入艺术创作。
主持人:大家都说每个人都有天命,或许那样的一段历程就是要告诉您要继续先生一些未完的想法继续在新水墨上有一些耕耘。虽然是新水墨,我看到您用的方式和方法的确有很大的革新,可是又能看得出来是属于林学明老师独特的笔触。
林学明:我是这样理解的,我们对传统水墨的理解是要着重于精神,所谓水墨的精神更着重于水墨的发展和推进,我在尝试用一些新的材料对水墨的介入,我也做了很多的尝试。
主持人:我很惊讶的是,所画的笔用排笔,材料是亚克力,居然可以体现出水墨那种独特的韵味。
林学明:其实这两者是很难调和在一起。水墨可以跟水彩调和,可以跟水溶性的矿物质调和在一起,可是亚克力是一种西方化学材料,是很难调和的。但我硬是把它们结合在一起了。水墨是中国艺术的一种最基本的材料,亚克力是西方发明的一种独特的材料,材料上的结合实现了对话的第一步。不调和性又迫使保持这两者的独立性,通过这两者不调和能让画面统一起来,让两种不同的文化元素达到和谐统一,我力求作品保持水墨的鲜明性同时也充分表现亚克力材料的独特性,让两者结合起来形成新的语境。
这次展览的《触山》系列作品,呈现了我三十年来在艺术和设计上面的实践和探索、人生历程以及我对生命对自然的真实感知,自我的真实写照。我1982年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前身),那个时代,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帮助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帮助我们对西方现代艺术发展的认知,让我得以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我的老师吴冠中先生、庞薰琹先生,郑可先生都是留学法国的优秀艺术家,他们出国学习西方艺术后,几乎无不以特殊的眼光审视传统,他们呼吁我们要认真的研究和挖掘我们的传统文化,所以在在大学学习期间,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有过比较完整的系统的学习。对传统文化的自觉与自信贯穿了我这30多年来我的艺术和设计,虽说我们受西方现代设计和艺术的影响很深,但是我的血脉流着的还是中国的文化基因,这个是永远抹不掉的内在精神。
我对传统的绘画一直坚守对传统笔墨反叛的态度,我一直在试图在反叛中找到一个自己的语言,包括我对工具的改变,我对用笔用墨的处理,也是对传统规范的一种突破、一种挣扎。
简单介绍我的抽象绘画粗略的脉络,2006年以后,我的绘画有一段书写性抽象性的实践,大概到了2012年之后,在我的《触山》系列作品创作中里,我力图摆脱以书写为基础的抽象表现手法,画面上植入了亚克力材料,当时很多人对我使用亚克力有不同的看法,都认为亚克力与水墨有极不调合的难度,可以说它们根本就不可调和,一用就会脏,但我却觉得这反倒是特别有意义的挑战,挑战性在于把相互排挤的因素融合起来。让水墨与亚克力达到他们相互之间的渗透,也许这是寻找东西方文化对话的一种方法;既要保持亚克力颜料的独立性,同时又要体现水墨的内涵以及它独特的个性。在摸索中我始终坚持;第一,要改变传统的笔墨规范。我就彻底改变用笔用墨的基本形式,差不多以排刷取代之,当然这里面还兼有一些传统的笔法,包括刘先生提到的一些细微小线、小笔,我也透过这些用笔用墨的技巧,保持一点传统水墨的面貌。第二,就是观察方法,由于我有一段长时间从事设计工作,对空间构造的理解,自然有一套有别于一般艺术家对事物的宏观与微观的观察方法,也希望把这些生活中的经验积累转移到我的画面构造及经营上,用个人的方法来观察世界,发现自我。“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在宏大中寻找精微。
我写生的方式也很特别,在写生时同时强调我的个人观察与理解,从万生自然里得到灵感,透过一步步的抽离,塑造一种新的抽象框架。正如皮先生所提到的 ”这是一个更高的具象”。此次皮先生对于展览的命名,也是点出我这段时间绘画的一个实践,所呈现出来的感觉。
主持人:请皮老师针对林老师的绘画语汇的特质来跟大家进一步的剖析。
皮道坚:林学明这批抽象画在艺术表现上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完全抛弃了传统文人笔墨的那种表现方式,通过排刷式的书写把丙烯颜料的理性、明确性、硬朗的风格和水墨媒介的感性、随机性、柔和的面貌很好地结合在一种别致清新而且力道感非常强的抽象构图之中,从艺术语言表达方式上非常明显的特征。与其说林学明的探索是丙烯和水墨这两种异质媒材的结合所产生艺术表达的潜能,不如说他是通过两种媒材之间的张力关系去实现东西方文化精神的对话,去表达他生活的感知和生命体验。所以这批以触山为题的新作里面,那种书写是独到的,无挂碍的,任意重轻的一种排刷式的书写。这是他的独特的地方,我们没有看过其他人做过,西方的抽象艺术里面没有,中国的抽象艺术里面也没有。所以我个人认为他这种个人的画法是对中国书写的一种全新的演绎,是他纯粹而丰满的生命体验的视觉方式的呈现,使抽象绘画成为了另一种更高的具象,一种和合圆融,一种更空灵的具象,这是中国最近有一批像林学明的艺术家,利用我们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当下的创作,他们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西方抽象绘画的一种新的抽象绘画。这是很值得我们欣慰的一种成就,我个人为林学明的成就感到高兴,他将来的艺术前景非常可观。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