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5日上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77级学生林学明(现为集美组创意总监)、78级学生卢新华(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及黄丽诗(现为红专厂厂长),到吴冠中先生家中拜访。
林学明(以下简称林):吴先生您好!您教我们的方法,让我们在社会上做设计、教学,受用不尽。这是我设计的一把椅子,送给您。身体还好吧,吴先生?
吴冠中(以下简称吴):身体马马虎虎,年龄大了。你们年轻有为,我们当老师的感到自豪。
林:有人说,一看这个椅子就觉得只有吴先生教出来的学生才能设计出来。这是美国白橡木做的,木头很硬。我把高度调矮了一点,老年人坐上去就比较舒服。
卢新华(以下简称卢):他(林学明)专程把椅子给吴先生送过来。
林:读书时有一年您带我们去居庸关写生,记忆犹新,那时刚好中秋节,您给我们讲了很多故事,我都写了出来,在很多地方发表。当时您给我们讲林风眠的故事,还给我们讲莫奈、马蒂斯,那些都是对我们的启蒙教育啊,没有您当时的美学教育,也就没有我们今天。毕业以后,我分到广州美术学院,当了几年教师,然后到美国去,一直以来以做设计为主,在设计的过程中,也不停画画。关键是您教会我们对美的捕捉,对美的发现,我们在设计上也一直运用您教给我们的观察方法和艺术观念。
吴:嗯,我记得张小平也是这么说的。
卢:他们都觉得您讲的东西终身受益,不管在哪个行业都是能够用的。
林: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们一起坐火车去居庸关。
吴:大家去扒火车,很艰苦的。
林:对!扒火车!我们一开始都不理解,吴先生画的东西跟实物对象不是百分之百一样,但是感觉是对的,下了火车我们再怎么找也找不到画中的环境构成。在我们的这么多先生里面,我们最敬重吴先生,因为您教给我们最根本的东西。我们在上工艺美院之前的文革时期,也在画画,我们受到比较左的美学教育影响。到工艺美院后,我花了很大的力气摆脱原来对美的错误理解,我们很多同学一起聊天时经常会说,吴先生是我们的启蒙老师。出去以后,我们一直都在实践着这种理念,所以没有吴先生的教育,真的没有我们的今天。
卢:77、78那两届学陶瓷的学生,很多最后做室内设计、空间和建筑,比我们环艺系做得还好;有些也做艺术陈设品,也是做得最好的。他们当时只是在广州美院的集美公司,现在集美组在全国高等艺术学院影响最大,在行业影响也最大。集美组现在有三百多人,他(林学明)是设计总监,自己又搞设计又搞艺术,而且把艺术和设计揉和起来,所以真的是终身受益。
林:现在除了设计工作之外,还有两个学校聘请我——中央美院的城市设计学院和广州美院环境艺术系当老师,所以经常飞来北京,中央美院聘请我为外籍教授。回国前我在加拿大呆了五年,回来的时候已经加入了加拿大籍。当时是留学出去的,其实当时也很困难,因为留学生出去都没有经费,然后要一边打工一边学习。我先去美国,然后才到了加拿大。92年****南巡以后,国内经济发展了,我又回到广州美术学院,跟广州美术学院一起合作做室内设计。当时设计发展得很快,我们在做的过程中慢慢地从小到大,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地变。一开始还是吸收外国的东西更多点,现在我们也在关注本土设计的探索,怎样把民族文化、传统揉在我们设计里。我原来是学陶瓷的,由于有美学的基础,有了方法,再掌握其他的东西就得心应手很多。我们现在做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产品设计,还有艺术陈设品,相当大的系统,我们从一开始就做设计上的统筹。我们最近在广州也做了两个很大的项目,其中一个是以动物为主题的主题酒店,一千六百多个客房,如果您有时间的话,也想请您到广州去,给我们的项目做评点。
卢:他们都说等天气暖和、您有时间的时候,把吴先生接到广州去,也请您去南巡讲话,跟那边的艺术界、设计界一起聊一聊、聚一聚。
吴:清华校长蒋南翔讲过一句话:“我们清华大学给学生的不是饼干,不是干粮,干粮会有吃完的那天,我们给你们的是猎枪,你们自己打猎去。”我们教学人员教学生选草,吃什么草,就能产出什么样的奶,就是这个道理。其实是给他眼睛,教他怎样去看。眼睛看不见美,就等于瞎子,就是美盲。本来很多学生都可以画得很好的,但被政策、教学限制,眼睛被蒙住了。
卢:而吴先生教的是首先把眼睛打开,打开眼睛的审美力。
吴:比方说展览,包括全国美展,展览的评选趣味都是一个方向,你非得按照这种规矩才能被选上。
林:现在反而搞得这种风气变成是主流一样。
吴:所以我前阵子写了一篇关于美展评选的文章,我认为评委要分成几组来选,评委要有一定的权力,应该是绝对的权威,一票入选,评委要对自己选出来的作品负责,评委要对自己的名誉负责,选出来的作品代表着你的眼光和水平。被选的作品要公布评委的名字,要容许不同风格的作品都能有机会被选。
卢:吴先生的意思是,现在很多展览给了你评委权力,但权力和责任是绑在一起的,你要承担责任。如果评选出很差的作品,你就名声扫地了,等于砸了招牌。不过主要还是现在的评选机制还不行。
吴:我们需要敢负责任的人。
林:吴先生一直都是先锋,您发表的观点在全国影响很大,很多人都在议论,都说吴先生说得好。很多人对这种体制的意见还是蛮大的,压着很多年青人出不来。
吴:这个体制是消灭艺术,制约艺术,不是为了艺术。
林:今天很高兴,这把椅子是我设计的作品,吴先生能接受我的作品,是对我作业的肯定。
吴:呵,无功不受禄啊!
林:不要这么讲,吴老师。我这件作品还不算是商品,在外面不一定好卖,我就是喜欢做些有个性的作品送给一些朋友、同学、老师,代表我的设计思想。市场许多商品跟这种设计还是有距离的,但是我们不能没有这种东西,有时市场要靠点前卫的思想来引导的。
吴:艺术是要转化的,好的设计要转化到市场,市场是需要转变的。
林:对,它要转变的。所以我们在做大型酒店的时候,我们就不能完全做这些带有实验性的东西。这件作品有参选全国美展,虽然没有获奖,不过在很多活动中获过奖。
我自己平时也在不停地画画,今天我也想吴先生给我提点意见。这是我画集的样稿。
吴:挺好,这些画空间很大啊,看来你也受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的影响,在凌乱中发现次序。这些画面的结构都很好,在构架中求得平衡。这些线条画的很好,你是用什么笔画的?这些作品都展览过没有啊?为什么还不搞?
林:还没展出过,大部分是用长锋的毛笔画的,这都是我对点、线、面构造美的理解。我在绘画时得到的启发也用在我的设计上,所以设计和绘画之间是共通的。吴先生以前跟我们上课的时候,把近代艺术的发展脉络讲得很清楚。当时上学的时候没有很多时间去研究,毕业以后我们却是跟着这个思路走,毕业后我经常到处跑,经常到国外的博物馆去看。我的有些画作比较大,这些有一米多乘以一米多的,后面的这批是我在墨西哥玛雅地区呆了一段时间后画的;再后面的这批有点不一样,完全画一种情绪和感觉,是我现在的摸索,表达我的一些想法。这本书我起名叫《无垠》,就是一种无边无际的感觉。我认为在各个领域里面、设计和艺术都可以探索的。最后面的一些速写,算是一种对“构成”的练习吧!吴老师,如果您不嫌弃的话,这本样书我想赠送给您老人家,日后成书了,我再专门送一本过来。
卢:吴老师对你的画评价很高。你们那时到居庸关画画,吴先生给你们指导,去了几天?
林:我们去了三个礼拜,这三个礼拜是人生最关键的,开了眼啊。
黄丽诗(以下简称黄):吴老师,我们上次在香港艺术馆看林风眠老师的展览,沿途林老师都跟我说以前您在居庸关给他们讲林风眠老师的故事,说是吴老师指引了他们。
林:林风眠在香港的画展我们也去看了,我带着我们的同事去的。我跟他们讲林风眠先生的艺术思想是通过吴先生教会我们去学习的。那时我们每次看吴先生的画都很激动,特别是以前看你作画时的那种神情。
吴:但我看到现在林风眠的画拍得很高价,其实有很多都是伪作的,事实上拍卖行里面那些林风眠的画伪作几乎占了90%了。
林:每次看吴先生画,我们都很激动。吴先生你看我这样画可以吗?
吴:你的画可以,完全可以。主要是眼睛,有了眼睛才有神。其实很多老画家画得很多,但好的极少,很多主要是没有眼睛,有些画得很像,但是审美没有提高,没有艺术形式。
林:对,这是最关键的。形式无论对设计还是对画画都很重要。
卢:现在反过来看,吴先生你这是传统了,以前你是前卫,现在你是新的传统了。他(林学明)的是新的语言、新的形式、新的结构,完全是中国的,当代的新的语言。
吴:是啊,过去是新的,现在就变成传统了。
林:我们这些77届、78届的学生在外面教书也努力把吴先生的观点传播出去。
吴:我送你一本画册,这些是新的作品(指吴冠中先生新画集里的作品),我没给中央,为什么呢?中央啊,权力是它大,好的东西都要送给它。但我不给,给了上海、香港、新加坡的美术馆,没有给中央的。后来他们觉得没面子。现在什么都靠面子、靠关系,过去送上去还要贿赂它。如果我有权力,美术馆所有东西统统拿出来,大家都来投票。看看什么是真正值得收藏的,就不用占着仓库了。
卢:可不是嘛,当年在居庸关的时候,你们画,吴先生也在画啊!这个过程受益不浅吧。吴老师您的好学生都在外边,77、78届的都在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一代代的传播,一代代的影响。
林:你不嫌我设计不好,我就很开心了,这是我的作业。
卢:给吴先生交作业,那时候写生是不是画得很差?吴先生批评过你没有?
林:我们所有的同学吴先生都要批评的,这批评是好的,我都说了吴先生是我真正的启蒙老师。过去上学前自己画很多画,老师都没有教你方法,没有教你眼睛。上学以后,吴先生教会我们在一个复杂的场景里面,你怎样把美的元素找出来,这是最关键的。现在我们看什么事物我们都按照这种方法,搞设计也是。比如这张椅子,线条的组织和排列,是构成美的基本灵魂,而很多家具的构造是不可能这样的。我把吴先生的这种观点用于我平时的工作中,也包含了一种对建筑构造的理解,这种疏密的对比,这种线条的构造,完全是先生的这种理念。我们现在教学生也是这样的,一开始就以先生的观点感染他们。最后,吴先生可以为我的作品写个评语吗?一个批评或勉励,给我一个方向。谢谢吴先生!
吴:这件家具作品空间很好,虚实结构,画册里的作品也很好,反映出你敏锐的感觉。
林:这可是终身受益。吴先生把钥匙给了我们。
卢:吴先生给我们猎枪。
林:希望您有时间的话到广东去,现在正好吃荔枝,六月份能成行的话,我们就可以摘到最新鲜的荔枝。吴先生再见,多保重身体。
后记:一年之前,我们还和吴老师谈笑风生,他赠送给林学明老师一本近作画集《耕耘与奉献》,为林老师的画集写下勉励的话:“敏锐的感觉,远看无限”,并与我们相约到广东尝试“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风雅。风景依稀似去年,吴老师却遗憾溘逝,此愿未了,唯有记住他的不屈风骨,求索前行。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